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那些做得非常好的广告以及背后的品牌/营销逻辑 | 黄章林的 ... ...

一丰笔记 2022-5-15 10:24 244人围观 广告投放

# 广告投放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条问题——“你有没有看到后认为做得非常好的广告?” 碰巧最近在梳理品牌广告方面的内容,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来说一说“觉得好”的标准,究竟是站在品牌方的角度?还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因为在现实中,的确存在很多消费者并不“觉得好”的有效广告。


所以本文接下来所要探讨的“好”,是从广告策略角度,来分享一些我们认为会对品牌的商业诉求产生帮助的有效广告。


评判一个广告是“有效”还是“无效”的标准是什么呢?


从SDi(黄章林编辑注:宇见的方法论模型,请往下看)的观点出发,我们认为最核心的标准,就是要看广告能否构建认知,能否在某方面清晰地激活消费者的某种意识,进而达到了唤起特定行为的目的。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广告就必须精确地匹配到消费者的某种需求。



广告可以匹配的消费者需求无外乎两大类——功能需求(Function)和情感、意识形态需求(Emotion),这也就决定了一支广告所要构建的认知,大致上会包括“功能”、“形象”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功能”诉求对应消费者的产品功能需求;通过“形象”与“价值观”对应消费者的情感和意识形态需求。


功能、形象、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广告诉求,可以分别用“小我”、“大我”和“无我”来代表,我们从不同的广告口号上就能清晰地看出这三者的分野。


比如,像“困了累了喝红牛”“药材好,药才好”“好面,汤决定”“饿了别叫妈,就叫饿了么”“美味持久、久到离谱”这类Slogan,就是典型的“小我”型口号,这类广告常常出现在品牌早期,需要以一个核心功能点快速建立市场的阶段,其内容大体上可以用“自我介绍、指引行为、引导销售”来总结。


“小我”型广告的核心诉求,是构建产品的功能特性认知,将产品最显著的“差异化”提取出来。(黄章林编辑注:硬价值。这个提法比较简单好记)



谈到这类广告,我们首先可以追溯一下与大卫·奥格威齐名的上一代广告大师——罗瑟·瑞夫斯为MMs巧克力豆所开发的广告。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玛氏公司苦于新开发的巧克力豆不能打开销路而找到瑞夫斯。瑞夫斯认为,一个商品成功的因素,往往就隐藏在商品之中,而MMs是当时美国唯一用糖衣包裹的巧克力。通过紧抓这一特性,他仅用了10分钟便有了构想——MMs巧克力豆“只溶在口,不溶在手”(melt in your mouth, not in your hand)。


在随后策划的广告中,电视画面上有两只手,一只脏手,一只干净手;台词:“现在猜猜MMs巧克力在哪只手?不是脏手,而是那只干净手。”随着朗朗上口的Slogan成为一时风靡,MMs巧克力豆也成功打开了销路。



强调突出产品功能的小我型广告,怎么做才能从同质化的泥泞中脱颖而出呢?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广告界的前辈巨匠大卫·奥格威,我想他给出来的回答一定是——“讲事实”。


奥格威曾经说过:


“若你以为一句简单的口号和几个枯燥的形容词就能诱使他们(消费者)买你的东西,那你就太低估他们的智能了。他们需要你给他们提供全部信息。”


他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说:


“为推销产品提供的信息越多,我所推销出去的产品也就越多。”


以丰富的事实细节来打动消费者,奥格威的这种创作风格,诚实地体现在了他的众多作品当中。


比如,在为奥斯汀轿车创作的这则广告中,广告标题是——“我用驾驶奥斯汀轿车省下的钱送儿子到格罗顿学校念书 ——来自一位外交官的匿名信”正文部分的开头则这样写到:


最近我们收到一位曾为外交事业建功立业的前辈的一封信:


“离开外交部不久,我买了一辆奥斯汀车。我们家现在没有司机——我妻子承担了这个工作。每天她载我到车站,送孩子们上学,外出购物、看病,参加公园俱乐部聚会。我好几次听到她说:‘如果还用过去那辆破车,我可对付不了。’而我本人对奥斯汀的欣赏则更多是出于物质上的考虑。一天晚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正在琢磨,用驾驶奥斯汀轿车省下来的钱可以送儿子到格罗顿学校念书了。”


看到这样的行文,让我们不得不赞叹于大卫·奥格威总是能将产品的功能特性,置于消费者完整生活方式之下的洞察力。而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文案,则正是来源于奥格威在做每一个广告前,都要展开深入、细致的洞察研究的良好习惯(其实在这支广告中,“外交官”的人物原型就是奥格威自己)。


在为另一个汽车品牌——劳斯莱斯创作广告时,奥格威不惜花费三周时间来详细地阅读汽车资料。是这些“笨办法”帮助他取得了出众的成就,在上世纪广告界的三位大师中,有调查显示,凭借着“讲事实”的朴实风格和“调研先于准备方案”的职业素养,奥格威卖出的产品是伯恩巴克和李奥·贝纳加起来的6倍之多!



在BBDO广告公司的早期方法论中有这样一句话——


“Advertising is all vicarious experience for the viewer.”(广告是受众的替代型经验或者说间接体验)。


理解这句话对创作小我型的广告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对于输出产品的功能价值来说,广告是没有办法让消费者直接获得有关产品的功能体验的。


比如,突出强调“纵享丝滑”,其实就是因为广告无法让顾客直接获得“嚼”一块巧克力的感受,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善于使用“演示”、“比喻”等创意技巧,来为目标受众创造出鲜活的“间接体验”。


大多数宣扬产品功能的广告,都会想到运用“演示”的方法,但只有极少数演示方式新颖的作品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曾有一家纸板生产商想要宣传其产品具有超强硬度,于是在广告中用纸板搭起了一座桥,而让一辆卡车从“桥上”开了过去。


无独有偶,为了宣传沃尔沃汽车的驾驶精确性和稳定性,尚格云顿的“一字马”广告也是使用演示方式而让人难忘的另一个典型。



创造鲜活间接体验的另一关键技巧是运用“比喻”。


例如,作为一家网络服务提供商,日本NTT用“三秒系列”(三秒炸虾、三秒煎饺)来比喻其网络速度之快,让人有脑洞大开之感。


实际上三秒系列刚好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营销人,当产品的核心功能点单一,而产品之间的同质化又十分严重时,创意本身的价值就被放大了,这时候让目标消费者建立功能认知的诉求,就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使用的比喻。



在厨具品牌方太最近推出的一支广告中,创意者异想天开地将油烟,比喻为想要到厨房之外展开“旅行”的人类游客,而“方太油烟航空”则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一身轻松”的贴心旅行,这一另辟蹊径的故事角度,对让受众感知产品剥离油烟中有害物质的功能特性是具有帮助的。



当然,针对小我型广告,当我们说要放大创意价值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力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演示”和“比喻”上。


这里还有一种放大创意价值的有效做法,就是基于用户洞察,在目标受众的生活方式当中,为产品功能找出一层能让人感同身受的新意义。


南孚电池的广告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从该广告所要传递的核心信息——“电池持久耐用”来说,可以说要构建的功能认知与竞品高度趋同,本身并无差异化可言;但是该广告选择的创意角度却非常巧妙。


广告首先展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孩子玩着各种玩具的场景,跟着没一会儿,玩具车、玩具琴相继没电了,孩子流露出失落神情,此时文案出——“电池不耐用,玩玩具经常被打断,孩子容易分心,影响其专注力。”


该广告巧就巧在创造了一种看待产品的新观点,将“玩玩具被打断”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指向了“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这个所有家庭关心的头等大事。如此一来,自然也就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价值更敏感了。


又比如,在iPhone 的广告中,熙熙攘攘的街道,随着男主角拿出手机的一刻,一下子变成了宁静的二人世界,城市变成了一个任由情侣嬉戏的游乐场。


广告最后打出“焦点只留给心中所爱”的Slogan,虽然所要构建的认知,无非还是说产品的拍照功能,但这种对情侣内心体验的精微刻画,却让广告表现出了有别于“逆光也清晰”、“拍人更美”这类“口号式广告”的感染力。



在小我型广告中运用“情感”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这是因为突出产品的功能特性与“内容动人”本身就存在着DNA层面的矛盾,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给人留下“虚情假意”或者“刻意煽情”的不良印象。


在这方面,欧派的中秋狼人广告是极少数能够将功能概念(全屋定制),完美地嵌入在一个动人故事中的案例,广告融合了细腻的情感洞察,在细节处理上更是堪称精到,是我们在小我型广告中非常推崇的一支作品。


————————


本文尝试和大家分享了“小我型”广告案例,在本系列中篇和下篇,我们还将继续与大家分享“大我型”与“无我型”广告的相关案例。




“有哪些看过后觉得非常好的广告”上篇,我们主要分享了针对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小我型广告”,本篇我们来看“大我型广告”的相关案例。


什么是“大我型”广告呢?


不同于希望通过功能认知建立市场的小我阶段,大我型广告的创作背景,普遍发生于品牌经过了初创期,成功摆脱了生死线上的挣扎,用户规模显著增长的阶段。


来到这样一个阶段,品牌决策者们往往会发现,已经很难再用单一的功能特性来跟整个市场做沟通了;同时,日趋激烈的竞争,产品同质化的日益严重,也导致了品牌迫切需要从其它维度来区隔竞争对手。


此时,决策者们从关注产品对单个顾客的功能利益,变得开始关注起一个更为广泛的顾客群像,也进一步意识到了“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于是急功近利的促销句式开始被淡化。来到这个阶段的大我型广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世界因我不同”的表达风格。


比如,仍以不同的广告口号来举例,像“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理想生活,上天猫”“豆瓣——我们的精神角落”“联邦快递——使命必达”“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这类广告口号就属于比较典型的大我型表达。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小我型广告与大我型广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诉求产品功能,而后者诉求品牌形象。(黄章林编辑注:软价值。简单好记三个字,相对应硬价值。)


具体来说,小我型广告所追求建立的,是消费者对品牌提供什么产品、产品解决何种问题、具有什么功能优势、属于什么品类等方面的认知;而大我型广告所追求建立的,则是消费者对品牌由谁创造、服务于什么人、具有怎样的业务定位、使命愿景、品牌历程乃至于品牌调性等方面的认知。


从创作大我型广告开始,品牌开始着眼于用独特形象,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与意识形态需求。


关于这一点,早在上个世纪,大卫·奥格威就曾在他的“品牌形象论”中犀利地指出,由于一个产品具有它背后的品牌形象,因此消费者所购买到的,其实是产品及其形象所提供的物质与心理利益的总和。


在《奥格威谈广告》一书中他曾以威士忌举例说:


“为什么有些人选择Jack Daniel`s,而另一些人喝Grand Dad或者Taylor呢?难道是他们一一品尝并比较了口感吗?别逗了!事实上是这三个品牌的形象各异,分别吸引了不同的人。人们品尝的不是威士忌,而是形象。


要印证这种说法,我们可以先来看看Johnnie Walker这个可以被写进教科书的案例——“行走于世界的男人”。


在这个长达6分半,据说足足拍了三天,走了40多遍才“侥幸”完成的“一镜到底”广告中,演员Robert Carlyle在举重若轻的漫步中,为我们饶有兴味地简述了Johnnie Walker的品牌历史。这样的创意展现形式,也与该品牌的口号“Keep Walking”浑然天成,该广告斩获了包括戛纳银奖在内的众多国际奖项。



刚才我们谈到,大我型广告的创作背景,是品牌决策者看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顾客群像,也可以说,是更加看清了品牌目标人群的生活方式。


据此,通过塑造形象,品牌开始为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寻求自我认同,寻找自己属于某类人、某种生活态度的心理需求提供出暗示,同时也为他们的彼此交流输送着谈资,而这往往是一种隐晦而强大的销售推动力。


轩尼诗XO的广告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技巧,我们从广告干脆利落的修辞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人生 不是过得怎样 而是懂得怎样去过


懂得创造非凡 欣赏各种精彩


轩尼诗原创XO


愈欣赏 愈懂欣赏


大我型与小我型的广告,在创作策略上有着泾渭分明的边界。


对大我型广告而言,我们的诉求不是去强调产品(至少不首先是强调产品),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品牌与目标人群之间的情感联系,带入到顾客关闭广告后的日常生活当中,巩固品牌在目标顾客生活中的角色与意义。


NewBalance 的“这是我们的原色”广告,恰好是对这一逻辑的很好说明。



又比如,在台湾大众银行的“不老骑士”广告中,一群耄耋老者不忘年轻时的梦想,摔碎药瓶,跨上摩托车去环岛骑行。


请问这跟银行业务有什么关系呢?


没有。


这是将策略聚焦在了所要构建的品牌形象上。


具体来说,该广告推出之际,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对精英主义普遍感到厌倦的时间窗口,通过赞美广告中的普通人,赞美那些“不平凡的平凡大众”,创意人塑造了大众银行与其它“高高在上”的金融机构完全不同的形象,从而大大拉近了品牌与目标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不了解品牌所要针对的消费者意识形态需求,我们也就很难理解一支广告真正的策略。


有时候,如果我们缺少进行消费者需求洞察的预算和时间,而又必须开展一些品牌传播的时候,我们的策略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从具有普适性的消费者心智规律出发是值得推荐的做法。


比如,针对消费者倾向于通过别人的购买行为,来指导自己消费的心智规律,品牌可以考虑在广告中塑造自己“领先者”的形象;又如,针对消费者普遍认为专注于一件事的品牌,往往会在这件事情上做得更好的心智规律,品牌可以考虑塑造自己“专注者”的形象等等。


不过,虽然很多品牌都会从消费者的心智规律出发来构思创意,但是能像奔驰的这支广告,将品牌拥有领先地位、庞大“家族谱系”与经典传承等方面的形象诉求,巧妙地安置在一个故事中的创意,却着实并不多见。


用一个令人意想不到,而又暗合于消费者心智规律的人性化故事,来委婉地达到构建品牌形象认知的目的,这就是奔驰广告的高明之处。


(黄章林编辑注:阿那亚的广告,从“北中国一线海岸秘境”、“北京40岁男人的海边玩具”再到“人生可以更美”,就是“硬价值”到“软价值”再到“无价值”的迭代升级。)


——————————


本文尝试和大家分享了“大我型广告”的相关案例,在本系列的下篇,我们还将继续与大家分享“无我型广告”的案例。



在本系列上、中两篇,我们分别探讨了“小我”和“大我”型的广告,今天要和大家探讨并分享“无我型”的广告案例。


什么是“无我型”的广告呢?不同于通过功能认知建立市场的小我广告;也不同于通过形象认知区隔对手的大我广告。无我型广告的创作背景,通常发生在品牌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的成熟阶段。此时,品牌传播所要构建的认知就会更加倾向于品牌的价值观。


如果说“大我”是充满了主观色彩,力求彰显形象的“我”,那么“无我”就是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上,而将“我”的铅华洗尽。


来到这层境界的广告由于已经没有了“我的定位”、 “我的愿景”、 “我的使命”;于是也就消弭了“我”和“顾客”的分别,从而达到了一种价值观共振、情感共鸣、难分彼此的状态;它就像是发送给全世界的一条信息,追求让每个看到它的人都能获得启发。


比如,仍用不同的广告口号来举例,像“苹果——Think Different”、“耐克——Just Do It”、“MINI——Not Normal”、“尊尼获加——Keep Walking”、“红牛——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芝华士——活出骑士风范”、“Keep——自律给我自由”这类口号就是典型的无我型表达。(黄章林编辑注:硬价值、软价值与无价值。广告也要踩对点,品牌战略时空观。)



提到以输出品牌价值观为核心诉求的无我型广告,“Think Different”绝对是一个不容跳开的必谈案例。


而与广告内容同样应该受到重视的,还包括这支广告的创作背景。


这是年过40的乔布斯在重回苹果后不久,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的讲话。当时,他谈到了苹果的品牌核心价值正在面临着的危机:


“一个伟大品牌想保持自己的领军地位和活力,就需要对品牌进行投资和呵护。过去几年,苹果对这方面的疏忽让品牌受到了影响。我们需要找回失去的东西。”


而“Think Different”广告,正是乔布斯想要借以找回“失去的东西”,重塑苹果核心价值的期望所在。


该作品的推出,让我们瞥见了乔布斯对市场营销的深刻理解,尤其是看到了他对讲好品牌故事的渴望;如果不是这样,在这次会议上,想必乔布斯也不会为我们留下了那句经典的——


“对我来说,营销学讲的是价值观。”


品牌通过无我型广告,来主张一种独具魅力的价值观,从而精确匹配消费者的意识形态需求,耐克以“Just Do It”为归依的品牌传播,同样堪称是对这一原理的运用典范。


如果我们来推敲一下“Just Do It”,在当年消费者的意识形态层面,所对应到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难发现,耐克是最早在运动品牌中,对体育具有的“平等主义”进行挖掘、提炼的品牌。该品牌看到了在体育赛场上,胜利往往属于那些更加专注、勤奋,敢于拼搏的人,而不是那些更有“权势”、“地位”的人。


基于这一洞察,耐克将体育赛场上“突破阻碍、实现自我”的情节,进行了面向大众的“翻译”,所提出的观点是——无论你是谁、是什么状态、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你都可以像运动员一样,依靠个人拼搏来改写人生,不需要任何理由,现在就付诸行动!这就是所谓的“Just Do It”。


比如,在其经典广告——“Let Your Game Speak”当中,篮球巨星乔丹几乎成了整个故事的配角,而广告真正的主角,则是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孩子和他们所传递出的价值观。


这些孩子不分肤色年龄,刻苦训练着偶像乔丹的招牌动作,单手控球、后仰跳投、飞身上篮……相信自己在未来也能像偶像那样证明自己,通过个人拼搏实现人生逆袭,而乔丹则在场边微笑,表达着一种暗许和鼓励。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耐克推出了“活出你的伟大”,创作者继续保持着该品牌一如既往的视角,并没有将光灿夺目的赛场神话作为故事中心,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赛场外,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运动的普通人,提出“伟大不限地点,不限身份,伟大属于每一个正在追寻它的人。”


从文案,我们不难看出对“Just Do It”意识形态的接续。(黄章林编辑注:李宁,一切皆有可能到90后诉求的转变的负面案例,值得对比研究。)



再来看耐克前两年推出的——“Last”,作为一支短小精干的一分钟作品,广告仍然是从“普通人突破阻碍,活出伟大”的角度,来加强对 “Just Do It”价值观的诠释。


广告展现了一位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女孩,孤独地落到了整个行程的最后,尽管看到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清理街道了,却依旧坚持着跑完全程的身影。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么多年来,耐克并没有让自己陷入“专业运动神话”的小众怪圈,而是围绕着品牌价值观,坚持去讲对每个人都会带来启发的故事。这恰恰也是该品牌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与苹果和耐克的案例不同,芝华士的“活出骑士风范”展现的是另外一种魅力,在我看来,它颇能体现广告中“表达”与“洞察”的结合。


具体来说,在2008年该广告推出之际,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让那些城市精英们,开始对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展开反思——“不断向上爬”和“成功至上”的功利思维究竟带来了什么?


通过主张一种看似失去了文化土壤的骑士精神,作品用“真正懂得何为人生财富”等话语,实实在在地戳中了城市精英们此刻脆弱的内心,顺应了他们正在寻求启迪的内在需求。


最后总结来说,小我、大我和无我这三类广告的创作背景不同,创作策略各异,而对品牌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其中,小我型广告帮助品牌构建功能认知;大我型广告帮助品牌树立独特形象;而无我型广告则通过输出品牌价值观,将品牌影响力普及到更远的角落。


小我入市,


大我立市,


无我普市。


是大多数凭借功能价值创新崛起的品牌,所经历的一般性成长规律。


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句话当中的前提,那就是从“小我”、“大我”再到“无我”的认知构建路径,更多地适用于功能价值创新型的新品牌。


与此相反,以意识形态创新进入市场的新品牌,在一开始就必须采用“大我”或“无我”的广告策略,比如“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简单”。


这说明,功能、形象、价值观的认知构建目标何者为先,何者为后,还是要以对消费者的需求洞察为归依。品牌需要基于自己当前识别的核心需求,来决定构建认知的先后顺序。



另外,这三类广告的区分,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一定是泾渭分明的。换句话说,在小我型广告中未必不能融入情感、观念,而在大我和无我型的广告中,也未必不能结合产品功能。


比如,在2014年NewBalance推出的“致匠心”中。通过李宗盛这位“匠人”一气呵成的创作心路独白,广告以入木三分的“内心戏”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专注做点儿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它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作品不仅留下了打动人的观点,用李宗盛特有的人文念词,塑造了品牌与众不同的形象;同时,又通过制琴、写歌、做鞋等场景的穿插,凸显了该品牌英美产系列产品“手工制作”的功能特性,可以说是将“小我”、“大我”与“无我”完美结合的一个典型。


这说明,品牌在何时构建何种认知?推出哪类广告而又如何创作?考验的终究还是营销人的策略思考力和创意表现力。


——————————



本文宇见(ID:yujianyingxiao)授权转载。


———————————


宇见


为企业提供基于发现营销理论的咨询、培训与服务


H17721361808



本文来源【黄章林微课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