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郑晓琦 陆梦婷 来源丨媒介杂志(ID:meijiezazhi) 报业的媒体融合之路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数字化转型,人民日报亦不例外,这些早期的探索和实践为其今天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自2014年至今,人民日报已经形成了“1+3+1”的全媒体矩阵:“1”是人民日报的主体机关报,“3”是新媒体端的三大平台——人民网、两微两端、电子阅报栏,最后的“1”就是“中央厨房”。 尤其是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模式,其建设不但成为了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工作的战略引擎和重要支柱,还为其他媒体提供了媒体融合模式的参考和借鉴。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融合路径(《媒介》杂志制图) 1 内容为本: 全流程优化打造高质量新闻产品 可以说,人民日报媒体融合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呈现更优质、更多元的内容产品,满足人们当下更加细分的内容需求。借助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民日报在内容生产上通过架构融合和机制创新重塑生产流程,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在传播上则利用数据新闻和视频开发实现了内容的多元呈现,放大了内容在各个渠道中的传播效果。 内容的融合生产满足读者 多渠道信息接触的需求 人民日报从顶层设计着手,融合组织架构,梳理业务流程,完成机制创新。在这基础上,内容价值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传播,“中央厨房”内的新闻产品能够实现高效产出、全面覆盖。 重塑组织架构,实现新闻产品的融合生产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由空间平台、业务平台和技术平台组成,三者共同支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运行。 其中在业务平台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打破了过去媒体的“板块分割”运作模式,专门设立了总编调度中心,建立了采编联动平台,彻底打通和整合“报、网、端、微”的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实现融合策划、融合采集、融合加工、融合传播,真正实现了新闻产品的融合生产。 如果说总编调度中心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业务指挥大脑,那么采编联动平台就是听从指挥的高效运行机构。在总编调度中心的指挥下,采编联动平台负责执行指令,进行全媒体新闻产品的采集、生产、分发,并且收集需求反馈。平台的工作方式非常灵活,具体体现在人才流动和素材流通两方面。 在人才流动上,采编联动平台作为内容生产平台,由全媒体采访中心、编辑中心和技术中心组成,三大中心的人员来自“报、网、端、微”各个部门,组成统一的工作团队,共同完成新闻生产特定环节的工作。 而在素材流通上,新闻资料由记者采访回来后会进入统一的素材库,不同的工作团队可根据各自的需求,对素材进行全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加工。面对不同内容形式的需求,编辑中心和技术中心也可以提供实时的支持以实现产品构想,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 产品生产出来后会直接进入后台新闻稿库为三大总编室提供稿件,这些稿件既可以作为成品直接发布,也可以作为素材进行二次加工。所有产品在社属媒体首发后,还会向国内外合作媒体推广。 融媒体工作室特殊机制为读者带来优质创意内容 为提升内容质量和产品的多样性,让媒体人的创意产生更大的内容价值,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创新机制,另建了一条崭新业务线——融媒体工作室,这也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从重大事件报道迈入常态化运行的全新尝试。 人员组织方面,融媒体工作室的设置同样非常灵活。 鼓励报、网、端、微采编人员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和跨专业组织,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加上以项目制施工的形式进行跨界生产,融媒体工作室形成了快速、灵活、精准、共同协作的工作特点。 内容生产方面,融媒体工作室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多频分众,满足多元化需求。工作室以专业化、垂直化原则分类,形成自己的品牌个性。现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已成立麻辣财经、学习大国、新地平线等近50个融媒体工作室,覆盖时政、财经、国际、文化、教育、社会等多个维度,以确保各垂直领域新闻内容的专业化。 二是优势互补,报网端微深度融合。融媒体工作室在充分利用好人民日报传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坚持移动优先,大力拓展各类融媒体形式,不少优秀作品还“倒灌”版面,提升了报纸选题的丰富性和内容的可读性。 案例:作为首批创立的融媒体工作室之一,专注于财经新闻报道类内容的工作室——“麻辣财经”,自成立以来发表的很多稿件都收获了极高的网络转发量和阅读量。其中,近百篇报道与《人民日报》版面进行合作,这些刊登在报纸上的报道经过了再创作,真正实现了新媒体与传统报纸间的碰撞融合。 “麻辣财经”工作室的标志 三是重视与外部合作,激发自身创新潜力。融媒体工作室的内容生产并非单打独斗,同样积极利用外界机构优势,探索各类内容呈现的全新方式。 案例:2017年,为了纪念建军90周年,人民日报发布了一则名叫《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的H5。这则H5将1927年至2017年这90年间的军装全部呈现出来,鼓励用户上传照片,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定制,生成用户专属的不同年代军装照片。《军装照》H5一经推出浏览量迅猛攀升,短短五天实现浏览次数累计8.2亿,独立访客累计1.27亿。 在巨大影响力的背后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内部和外部四支团队的共同努力。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主导把控着整个开发制作过程,负责创意的策划和执行;在H5资料的获取上,则是人民日报的“金台点兵”工作室通过联系军队院校专门研究军服的专家,了解解放军军服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获得了珍贵的老照片;腾讯旗下的天天P图和第三方供应商“未来应用”则提供了图像处理、服务器维护和H5设计开发等技术上的支持。 《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H5截图 目前,人民日报的近50个融媒体工作室已推出文字、音视频、图解、H5等各类融媒体作品1500多件,综合点击率超过1亿。融媒体工作室全面释放人民日报社的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让融合从“相加”真正走向“相融”。 多元呈现探索新闻多样化 传播形式的边界 从图文、微视频到H5、短视频,再到Vlog、5G+VR直播,包括对数据新闻的投入,人民日报积极利用新兴技术保持其内容的多元化呈现。 数据新闻带来丰富的可视化呈现方式 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就专门设立了数据新闻及可视化报道团队,吸纳有丰富采编经验的编辑记者、美工设计、前端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负责人员,致力于通过数据分析帮助读者从大数据中挖掘出隐含意义和深层价值。 这种团队合作既能够分析行业特点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还可以结合数据库呈现新闻事件点横、纵向发展情况,最后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新的新闻视角。 区别于传统媒体以文字为主的报道方式,丰富的可视化呈现方式让数据新闻在报道中占据了重要优势,能够实现基于数据进行分析提炼,综合运用信息图、地图、时间轴等视觉语言呈现新闻内容。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专门设有“数据与可视化实验室”,技术员能把新闻报道加工成包括H5动画、图表、小游戏和新闻视频在内的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终端不同读者的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文字报道,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直观展示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在读图时代的今天,通俗易懂的动态图表要比静态文字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记忆,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2016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室”以时政新闻为核心,用“大数据+”作抓手,借助多样的报道形态和可视化工具,制作出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报道、新经济解读系列融合报道、“世界无烟日”主题H5、国家旅游日全媒体报道等一批深度与传播力并具的作品。 案例:在国家旅游日当天,“中央厨房”和去哪儿网、今日头条联合推出长条图《数说全民旅游时代来临》和H5《算一算你的旅游门派》。在H5中,“中央厨房”基于对去哪儿网海量旅游大数据的分析,分别从花费、时间、目的地等角度对属于不同“旅游门派”的人群进行了分类展现,让读者自行“对号入座”。 可以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扬自身分析之长,借第三方数据之力,确保了数据融媒体产品输出的可行性与持续性。 视频传播形式与新闻报道内容相辅相成 人民日报推出了微视频、短视频和Vlog等角度新颖、贴近生活的视频产品,这些视频依靠专业化手法完成拍摄,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获得了读者们的认可。 案例:人民日报客户端策划制作的微视频《中国24小时》,以1天为维度,通过24个小时的时间演进,全景展示一个精彩纷呈、奋进向上的中国。该微视频发布当天,微博话题#中国24小时#成为热点,位居热搜榜前列。五天内全网播放量达到1.5亿次,被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版本对外传播。 另外,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视频内容展现形式,带来的互动性、直观性和代入感更强。近两年来国内直播行业飞速发展,人民日报早早地就开始了对直播报道的尝试。2017年2月,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与新浪微博、一直播共同合作建设的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上线,为时事新闻在互联网平台的权威发布开辟了有效渠道。 案例:2019年6月宜宾突发地震,人民日报在一线实时直播现场进展,报道累计获得2775万次播放量,保障了网络端新闻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目前已有百余家媒体机构、政府机构、知名自媒体等加入人民直播平台,平台成员共享优质直播原创内容、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免费的云存储和带宽支持,进而在内容生产和分发上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2 技术助力: 成为加速行业融合进程的重要引擎 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要实现媒体融合更是如此。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对技术的投入。“中央厨房”稳定高效运转的背后是中国媒体融合云这一技术平台的支撑,新技术的开发与大数据的驱动加快了人民日报的融媒体进程。 融汇媒体力量 搭建大型基础技术平台 中国媒体融合云作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中央厨房”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腾讯云共同了发布我国首个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中国媒体融合云。融合云借助十几家跟媒体技术相关、在各自领域领先的公司的技术能力,生成技术工具汇集到平台上。 中国媒体融合云利用数据实现五大功能 按照这些技术所对应的新闻生产环节,中国媒体融合云将它们分类整理、合并成四大类技术工具。其中,协助稿件多渠道分发工具下有一个新媒体内容发布管理系统,各渠道的内容创作、编辑、发布人员可通过该系统,在同一个平台上提交、修改、审批、发布内容,支持内容到包括两微两端、网站在内的各媒体终端直接发布推送。 在全媒体新闻平台的业务运行机制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生产的稿件不仅能直接分发到媒体自有渠道,同时还可以向各家合作端口进行推送,包括“中央厨房”的对外合作分发平台——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该平台旨在构建起面向全国党媒的人才、内容、技术、渠道共享、盈利模式紧密协作的公共平台,目前还在不断扩大合作中。 中国媒体融合云不但注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非常重视大数据的驱动能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在数据优势的构建上,与腾讯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把腾讯的社交数据引入了整个内容生产的过程中,同时自己的后台也监测了100多家网站,保证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后台数据的体量和质量,这也是“中央厨房”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重要基础。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对大数据的运用已经贯穿整个新闻内容生产发布的环节中,在内容生产、传播、运营等核心环节中都有数据的支撑。 首先,在新闻内容采编环节,融合云依靠全网抓取的实时数据,能够即时将各地发生的热点事件和新闻线索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在采编人员眼前。 其次,在分发环节,通过对评论消息数据和用户画像的分析,人民日报还可以深度了解用户阅读习惯和行为特征,根据用户对新闻的喜好进行个性化推荐。 另外,在反馈评估环节,融合云也可以利用传播效果评估和新媒体追踪,获取每篇稿件的效果评估与反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还能每天推出传播效果排行榜等数据报告,供报社决策层和前后方采编人员参考。 如今,中国媒体融合云已经能够从源头发现和追踪全网热点,助力优质内容的智能化生产,配合后续对原创内容传播效果的精准抓取与分析,全方位实现精准分发和个性化推送,提升新闻报道流程的移动化、数据化、智能化。 而实际上,中国媒体融合云在设计之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技术问题而服务的,更是希望开放给全行业使用,为合作媒体提供各类新型媒体应用及先进的解决方案。因此,中国媒体融合云的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技术更简单、更方便、更廉价,从而为媒体融合发展消除技术瓶颈。 简化技术工具 对外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人民日报希望能解决全行业的技术问题,但是中国媒体融合云整套技术体系较为庞大,迁移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人民日报选择简化技术工具,让技术可用、易用、好用,从而为行业的其他媒体人解决技术问题,重新回归内容创作的核心竞争力。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开发了许多便捷的技术工具,简化媒体内容的生产分发过程,降低媒体融合门槛。 在直播的传输上,打造了全新的直播产品“人民日报直播厅”,只需一段代码,就可以让所有的媒体客户端连接上视频直播工具,具备直播能力。 在H5的生产上,提供了两套H5制作工具,基础级为普通编辑记者提供模板,专业级则供设计师使用,还可以接受他人发布的制作任务,将生产H5的技术屏障降到最低。 此外,人民日报联合多家企业共同开发的“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创新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媒体机构和内容创作者提供通用型创作工具,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 “人民直播”平台以及推出仪式 “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平台 为了研发更多的新媒体技术产品,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发起了人民日报新媒体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人民日报在新媒体领域的创新成果,发挥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新媒体领域,形成领先的电子信息+新媒体的产品和服务。 实验室还面向国内外互联网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媒体和社会各界开放,助力全行业媒体的融合发展。 除了提供简单的技术产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还为其他媒体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以帮助其他媒体机构加快实现媒体融合。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面对三种规模的机构——大型媒体机构、中小型媒体、地方党委宣传部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分别提出了三套有针对性的媒体融合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都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整体解决方案为基础,不但植入了“中央厨房”使用和开发的多种技术工具和技术产品,更重要的是在顶层设计层面上提供了和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运作逻辑相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包含了新闻生产的选题策划、采编生产、分发传播、盈利分成全流程,推动媒体机构的整个架构朝着平台化的方向建设。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提出的三套解决方案 同时,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还根据不同媒体机构的体量对解决方案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如大型媒体机构的解决方案更全面,也更难操作,但对中小型媒体的解决方案则进行轻量化的处理,目的都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对媒体融合的不同需求。 积极拥抱新技术 人民日报不仅利用自己所开发的各种媒体技术工具,还积极拥抱新兴技术,近几年来报道中广泛尝试了无人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5G、手机直播等应用,抓住了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新闻报道体验。 案例:在今年两会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就利用了5G直播和VR全景相机的结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直播。用户只需通过人民日报“两微两端”打开专题页面,就宛如站在大会堂前,旋转手机还能看到广场上不同方向的实时画面,为用户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增强了这场大型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案例:人民日报还在两会报道中与科大讯飞实现了合作,联手打造“声速两会”。“声速两会”主要利用的是科大讯飞的声音识别技术,为两会提供智能语音转写解决方案。现场记者通过随身可携带的转写工具——讯飞听见M1,与讯飞听见app一键连接就能够迅速将录音转写成文字报道,再将文字传输进入人民日报新闻业务系统,实现移动查看、电脑端写稿、投送稿库的全流程采访写稿,还支持实时采访翻译转文字稿,极大地提升了两会的播报效率。 智能语音转写工具——讯飞听见M1转写助手 3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央厨房”的建设优势和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还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成果,为一些媒体融合工作进展较为缓慢的媒体机构提供帮助,包括传授体制机制和解决方案上的成熟经验,进行新型媒体技术方面的支持,共享内容、渠道、红利和人才方面的资源等。 目前,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已经与湖南日报、上海报业、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地方媒体建立战略合作,旨在围绕内容、技术和传播等维度开展一系列合作,帮助地方加快融合进程。 2018年6月16日,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北京市延庆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它是国内首家“广电+报业”模式的“中央厨房”,也成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成功样板。 基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打造的延庆融媒体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自身的模式非常相像,实现了部门、人员和新闻资源的高度整合。延庆融媒体中心的媒体融合不仅为全媒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体现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可借鉴性,凸显了其在推动国内媒体融合过程中的示范价值。 北京市延庆区融媒体中心指挥调度平台 另外,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还在2016年成立了基金拓展资本平台——伊敦传媒投资基金,目的就是为了支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媒体技术企业之间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并购,并对传媒领域内有价值的项目进行投资,带动媒体和生产机构共同走向资本市场。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这种媒体融合模式在探索上起步较早,发展至今整套体系也已经较为成熟。“中央厨房”通过组织机构的完善、业务流程和机制的再造以及技术的驱动,实现了新闻内容生产的深度融合和新闻产品呈现形式的多元化,满足了读者在新时代复杂的内容需求,真正做到结合纸质版和新媒体的双重优势,走上了一条具有引导性和借鉴性的融合之路。 本文来源【传媒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原则 一:信息和情感这第一个原则,是针对内容本身而言的。这个原则的精髓可以用一个...
基于平台的发展,目前在淘宝,内容运营,现在是淘宝的流量主阵地,我们从淘宝流量渠道...
作者丨郑晓琦 陆梦婷来源丨媒介杂志(ID:meijiezazhi)报业的媒体融合之路始于上世纪...
拒绝加班!9个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新媒体人必备!为了让大家可以快速赚钱早日下班,...
抖音,应该是现阶段大家日常生活中用的次数最多的短视频网站,有着13亿客户,这肯定是...
哔哩哔哩 内容实习生财新·世界说 运营实习生联合利华 微信私域运营实习生1 「关于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