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用户复购行为,该如何分析?

三丰笔记 2022-5-12 11:50 254人围观 用户运营

# 用户运营


“1个老用户比20个新用户更有价值”是很多运营挂在嘴边的理论。


可一到真刀真枪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又变成了让人头大的问题:“复购行为咋分析!”


就算计算出复购率指标,除了“要搞高”以外,又能干些什么呢?


编者按


作者 | 接地气的陈老师


转自 | 接地气学堂


题图 | 源自pixabay.com


01复购分析的概念


通常,人们会把把新注册用户首次购物行为,称为首购。


把首购之后的第二次购买行为,统称为复购。


这样在数据上看,首购只有一次,复购行为可能有很多次。


因此,人们会习惯性的把首购后的复购,称为:二次购买率,用这个指标考核新用户的质量。把二次以后的其他复购行为,归于常规运营范畴(如下图)。


02 三种常规方法


在常规运营中,又有几种常见的做法。


第一种:每月追指标


比如很多公司,会把“月有消费用户”作为运营部门的考核指标。


月有消费用户=当月产生购买的新用户+上个月老用户在本月消费。


因此运营部门会在每月追踪“有多少上个月老用户复购”。


对应的运营手段,则是在每个月搞主题活动,促成消费。


月底如果指标不达标,就突击发一些券。


第二种:定期追指标


用户太久不来消费就可能流失,这个道理不用分析,是个人都知道。


因此衍生了一个做法:


计算用户最近一次消费距今时间,如果发现用户已经距今7天/30天/60天/90天没有复购,则直接开展唤醒动作,优惠券发起来!


第三种:找魔法数字


忠诚用户的复购频率会比普通用户高,这个道理也是不用分析,是个人都知道。


于是,有一些数据分析师/运营,会去找这个魔法数字:


用户复购X次以后,累计消费与复购率明显高于其他用户(如下图)。


比如发现用户复购4次以后,再进行复购的概率与累计消费都明显高于其他用户。


运营便很有动力围绕这个“4次”做文章,通过会员奖励/连续推券/积分等手段,鼓励用户做到这个“4次复购”。


这些都是运营的常用手段。


但是这么干经常导致一个问题:


奖励投入多大,成本爆炸。


源源不断地投券,很容易导致用户薅羊毛上瘾。


甚至有人专门注册几个微信号,然后等到每个号都进入“唤醒状态”拿到券再来买(是滴,我自己都这么干,推荐下中国移动的和多号业务哦,很好用)。


那么,复购分析,是否有更好的做法呢?


03 深层次地看复购逻辑


如果想让用户多掏钱,少薅羊毛,就一定得找到除了优惠以外其他的吸引点,杜绝无节操无底线地发券。


实际上 ,促成用户复购的除了“便宜”这一个点,常见的原因,还有:


  1. 一站式服务: 不需要跑很多地方,一个地方全都采购齐了
  2. 品牌忠诚: 对某个牌子很忠诚,一直会购买
  3. 品类吸引: 很容易被某品类商品吸引,看到就想买
  4. 路径依赖: 习惯了点开某个APP戳一下,不差几块小钱
  5. 刚性需求 :马上就要买了,尽快拿到手,不要折腾

这些都能抵消小恩小惠对用户的吸引,促成复购。


因此,找到用户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一个很好的分析线索。


好在,在分析用户复购行为的时候,我们手上并不是白纸一张。


用户已经至少有了1次消费记录,可以从这里出发,开始探索后续方向。


04 深入分析的三大思路


思路一:锁定需求


所谓一站式服务,本质上源于用户的复杂需求。


比如同样是买椅子,如果是给自己租的房子配椅子,可能2把就够了。


如果是给自己新房子买椅子,藏在椅子背后的需求是整个房子的家具。


类似的,给小朋友买玩具,可能对应着书、衣服、鞋子、辅食……


因此,对于这些有复杂需求的用户,可以通过拉社群、推送内容、开直播等方式,提前采集用户互动数据,筛选出潜在忠诚用户。


这样决定激活复购行为时,重点跟进这些潜力群体。(如下图)


思路二:发现偏好


在统计用户消费频次/金额的时候,不要只粗暴地看总量,而是按品牌/品类比例进行区分,尝试找到:集中某一品牌/某一品类的忠实用户,如果发现有这一类相对“专一”的用户存在,再结合其消费金额/参与活动情况,判断用户是被打折价格吸引还是被商品吸引,从而找出运营策略(如下图)。


思路三:记录场景


低频消费的用户,不代表一定没有复购,很有可能只是没有触发需求场景而已,比如典型的:


  1. 喜爱参与大促的用户
  2. 节假日/礼品消费的用户
  3. 换季/上新时才出现的用户

这些用户的复购周期是必然远远低于常规用户的,但在特定场景下的消费又非常刚需。


因此与其平时浪费资源乱发券,不如通过消费记录/搜索记录等,标志出重点场景用户,集中在这些场景下赢取用户消费。


05 实现深入分析的必备要素


要实现上述分析,基础数据积累至关重要。


1、商品标签体系建设


  • 商品档次分级(高中低档)
  • 商品品类分级(家具、母婴、零食)
  • 商品使用周期(预计一件用多久)
  • 商品内在关联(围绕单身青年/宝妈/儿童等商品组合)

特别是对于自己经营品牌的企业。旗下商品一般也就几百个SKU,分清楚类型不但很容易做到,而且能对标同行竞品,做更深入产品力分析。


2、内容标签体系建设


用户关注话题、咨询问题、社群提问、游戏互动,每个内容要有标签。


特别是一些对判断用户属性很关键的内容(比如咨询新房装修、咨询新生儿信息、加入特定品牌粉丝群),更要重点建设,在内容/社群运营的时候,就已经能筛出忠诚用户了。


3、用户标签体系建设


大部分企业不是垄断的互联网公司,能掌握的用户数据很有限。


因此单纯纠结拉新、复购等几个用户指标,不能得出啥有价值结论,必须得先把商品标签、内容标签打好,再反哺用户标签会更合适。


有了这些基础支持,才能在设计复购活动,探索复购数据的时候有更多线索,才能做出深入的分析。


由于一些公司的组织架构问题,导致运营本身工作很割裂。商品标签、内容输出、社群运营、销售运营被划分到不同小组。


这样才导致了本文开头所说的无节制发券的问题。


也导致基础建设滞后,没有相应商品标签、内容标签、用户行为标签的积累,数据分析能做个屁。


看到这里,肯定有同学会问:


那如果新用户第一次消费,都是靠超低价的标品拉回来的(米、面、油、鸡蛋、纸巾、口罩……),根本所有人数据都一样,复购该咋搞?


如果负责拉新的部门真这么干,那其实已经把用户薅羊毛的动作提前到拉新阶段了。


有超低价标品,傻子不来薅一把呀。


这样获客质量天然更差,后续运营也更难开展。


不过这个已经是“如何把拉新做得更有质量”的话题了。


用户研究过程中常犯的10个错误 | 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姿势


别瞎问,7个用户深访秘诀请拿走



本文来源【白浅枕边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