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从微信的主力——公众号,去看待自媒体的未来

二丰笔记 2022-5-11 22:08 1538人围观 用户运营

# 用户运营

谈及自媒体中,最常用的就是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头条了。然而在近两年来,我们发现在自媒体这个领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一边是我们伸手可及的空间内,各种爆款文章层出不穷的开始“病毒式传播”,引发一系列反应。而另一边则是许多自媒体创业者对此苦恼,感觉自己无从下手。因此开始模仿,不断适用“裂变”方式,强迫自己去学习任何思维,而在此举同时,自己也开始走向终结。


我们认为,这不是自媒体人所应该做的,今天我们就使用微信为对象,来浅析自媒体的运营。


微信


在微信经历了长达7年的发展年头里,除去它主要的社交任务功能以及小程序以外,我们还能想到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微信公众号。


根据腾讯企鹅智酷发布的《微信2017年用户研究和商业机会洞察》研究报告报指出


与2015年相比,微信公众号使用者所运营的公众号粉丝规模在万人以下的大幅增加,而在百万人以上的则呈现小幅度增长。受2016年创业浪潮影响,大量新的创业者公众号进入,但长尾效应明显,就有1.8%的公众号形成了百万级影响力。


而在该报告后页运营难度中,流量获取加大以及阅读增长缓慢成为了所有挑战项中首要困难,这也是成为了所有公众号进场时必须面对的无形“门栏”。在自媒体部分以外,现在很多公司决策者,在近年来抛出了“去公众号化”的声音。似乎,我们从表面上来看,公众号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是“不解人意”的工具,无从下手。看似机会平稳的一切,早已被“大鳄”们瓜分殆尽。


浅析


一·公众号功能的迁移


在我们分析看来,公众号的功能在时间轴上,伴随着总流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用户动作上:


第一是用户主动取消了认为意义不重要的公众号。这就是公众号功能发生变化的前兆,用户在意识方面开始萌发了自我需求认识的筛选意识。第二是用户不会在任意场景下轻意关注公众号。这就是其功能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用户在关注前经过了大略筛选,逐步巩固自我需求,不断明确需求下有意识的关注了。


再者,《2018 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报告》显示,2018年3月份,移动用户数已经接近11亿(10.9亿),增长率也跌到了5.4%,总流量接近枯竭。


此时,我们能清晰认识到,用户需求以及总流量的变化,也带动了它功能的迁移:由主要的吸粉功能,转变为粉丝运营维护的重要“阵地”。


二·公众号内容的转变


在前者的变化下,公众号运营的部分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掉粉,评论数减少,日常互动活跃降低、变现下降等最为严重。


而受前者影响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一是公众号内容不“硬核”。公众号定位建设不专业,用户主动放弃。


第二是用户需求明确。放弃娱乐化内容,转向生存技能提升等方面。


第三是同质化严重,热点、资讯内容相似度极高。


第四是内容质量下降。运营人着重于粉丝变现,在推送等质量下降,用户认同度也随之降低。变现体现过于明显,引起反感。


第五是头条等开放平台评论成长,面对微信封闭的环境,用户更愿意在开放平台上利用碎片化时间。


原因远不止以上五点,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列述。但是从以上五点,结合实际使用,我们能够发现,在粉丝凝聚与黏性上,一是在自身内容建设上,专业度更高,更加严谨,有助于提升技能等方面的公众号会更有凝聚力与黏性。二是在公众号定位建设上,突出差异化以及定位明确的会更加有竞争力,因此,我们能够看见,绝大部分做娱乐、影视评论的公众号逐渐遭受“冷落”。


三·公众号的变现


在“去公众号”的声音下,并非是直接舍弃公众号这个领域。“去公众号”是指正确认识公众号的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它真正的价值(无论你是单一的使用它作为粉丝运营场地还是结合公众号构架新的全渠道推广战略,例如「1+T+N+S」或者其他,都是使用它的真正价值)。


在商业中,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盈利。而在本文中,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会变现。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常接触的变现第一种是直接形式就是文章打赏、微信商城、公众号付费咨询。第二就是转换形式:课程兜售,以及平台转换,例如知乎live,微博付费查看,淘宝资源销售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发现,在公众号变现过程中,特别是在线下参与中,公众号运营者,也开始对变现对象提出要求,而不再是枯乏的单向输出。


在上文我们谈及三点公众号浅析,通过这三点管中窥豹,我们对于自媒体方向看法,是自媒体的在将来的发展。


第一是更加知识专业,分享内容更加精细,这一点在现在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在不久,会成为公众号运营一道无形的壁垒。


第二运营会更加重要,在质量上会更加严格。不仅是质量,运营还包括了多渠道投放以及活动互动等,这会大大提升体验,让公众号自身形成开放的生态圈。


第三是对用户的变现实现细分,必须双向满足。满足双向,一是拉近公众号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二是,双向的过程,更加有利运营人借助公众号这个平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是多组合,掘弃单一的渠道。一是通过多渠道的组合,实现用户在平台之间流动,解决长久的使用而产生乏味感。二是通过多渠道,能在好的内容基础上,引进更过潜在变现力量。三是多平台统一,而在风格上又各有差异,能够更加适应不同人群,变得丰富。



本文来源【三禾思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